中国气象报实习记者赵天宇 记者张永 陈德亮接受中国气象报记者采访。李响 摄 中等身材,皇冠皮肤黝黑,江苏口音,初见陈德亮院士,很少有人能把他和国际顶尖科学家联系起来。 实际上,陈德亮在气候科研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从中科院地理研究所到德国美因茨大学,从瑞典哥德堡大学物理气象学终身教授再到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从三次受聘担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到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Science, ICSU)首位华人执行长,他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之为当代最杰出的华人科学家之一。 谈大型国际科研计划:希望更多中国科学家走向国际舞台 “这些项目不是我发起的,是国际科学理事会这个组织发起的,而且有的研究计划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我只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当过这个组织的一把手而已。” 陈德亮的开场白,坦诚而朴实。 作为国际知名的气候学家和国际科学理事会前执行长,DG游戏陈德亮参与和领导过众多国际科研计划,包括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计划等,不过他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研究计划中的身份是“参与者”而并非记者所提到的“发起人”,唯一可以被认为是由他参与发起的科研计划,是“未来地球计划”。 谈及未来地球计划,陈德亮如数家珍般滔滔不绝。这个由国际科学理事会、国际社会科学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联合发起的十年大型科学计划旨在应对全球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知识、研究手段和解决方案。 “发起未来地球计划,我希望通过重组现有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让社会学科更多地介入到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将用户与科研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同时也让更多的年轻科学家参与进来”陈德亮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欧博注册培养青年科学家和提供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案是这个计划的两大亮点。未来地球计划发起后得到了全球各界包括中国科学界在内的高度重视和积极反响。在中国科协的推动下,中国迅速成立了以秦大河院士为主席、50多位科学家组成的“未来地球计划”中国委员会。“姚檀栋院士参与了计划的过渡委员会和设计工作,秦大河院士当选为科学委员会委员。这是非常好的开始,通过参与这个计划,中国将把握难得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培养青年科学家。”陈德亮高兴地说。 不仅如此,几十年来,陈德亮还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奔波于国内及世界各地,密切关注着国内的科研动态,为中国科学家走向世界牵线搭桥。2002-2007年,陈德亮三次受聘担任国家气候中心科学主任,欧博代理为国内气候科研的发展倾注了一腔心血。“近年来中国气候科研发展很快,国际交流也很活跃,发展势头很好!”他欣慰地说。 谈科研: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这句话在科研领域同样适用。 “我觉得科研工作最主要的还是兴趣,说大了为全人类,说小了也是为了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和自我实现。”陈德亮告诉记者,他发现国内有些科研人员做研究并不是出于兴趣,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缺乏好奇心和学习的动力。 在“兴趣”这个导师的指引下,陈德亮的科研道路也蒸蒸日上,1983年,他从南京大学毕业以后,欧博官网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1989年开始在德国美因茨约翰尼斯古腾堡大学师从诺贝尔奖得主保罗·约泽夫·克鲁岑教授;1992年博士毕业后,他先后在德国不来梅哈芬的阿富雷德-魏根纳极地和海洋研究所、德国科隆大学地球物理学和气象学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1993年他被瑞典哥德堡大学地球科学系聘为物理气象学高级讲师;2000年1月,38岁的陈德亮成为哥德堡大学物理气象学终身教授;2007年,瑞典哥德堡大学将其任命为著名的“August Rohss教授”(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学),是哥德堡大学自1891年成立以来第四名拥有此头衔的教授。 在此期间,他兴趣广泛,涉及气候动力和气候模式、瑞典和中国的区域气候,气候变化与大气污染、地统计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特别是他开创性地发展了气候模式的降尺度技术,成为气候预测和气候变化研究的关键技术之一。 更值得一提的是,2009-2012年,陈德亮还曾出任国际科学理事会执行长,成为国际科学理事会自1931年成立以来首位华人执行长。国际科学理事会是目前科学界最具权威的非政府性国际组织,现有31个国际学会和121个国家或地区的科学团体为其会员,另外还有24个国际或区域性科技组织是它的联系会员,为此有人称它为科技界的联合国。 “我愿意永远当学生,不停学习,做科研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教会我以更开放、更平和的心态看问题,”说到做科研的感想,陈德亮却没有任何功成名就之感,反而显得十分谦虚。 谈成功:要勇于挑战自我 如果不是陈德亮亲口告诉记者,我们很难相信,初到瑞典的他,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初步掌握了瑞典语。 陈德亮向记者坦言,他从没觉得自己“很成功”,他不喜欢和任何人比较,只愿意挑战自己。中国人到国际上,普遍外语差,知识面狭隘,再加上中国文化要求为人要“谦虚低调”所以很多中国人在外国不自信,陈德亮认为他自己刚到德国的时候,也存在很多这样的问题,尤其是在语言上。 “但我就想挑战一下自己,正好借此机会把知识面拓宽,逼着自己把语言学好”为了说好德语,除了多听多写之外,他还特别注重“多练”,几乎每天晚上都跑去酒吧和外国人聊天,正是靠这样的方法,陈德亮只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掌握了其他人至少要学习一年的德语。 工作之余,陈德亮还酷爱音乐和骑行,早在学生时代,他就担任南京大学文工团团长,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的5年时间,由他组织的乐队常常在周末为大家伴舞,一度被传为佳话。勇于挑战自我的他,年轻时还曾经花费一天一夜的时间,翻越军都山,从北京独自骑行到河北承德。 因此,谈及青年科学家的培养,陈德亮强调了“挑战”二字,他认为年轻人就应当不断挑战自我,多参与,多历练,无论好坏,视野宽了以后,做事情的方法自然会有所转变。另外,要学会“凭本事吃饭”:一是在自己专长的领域要有所建树;二是要善于合作,这个时代靠个人英雄主义已经行不通了。 此外,青年科学家要敢于说“不”。陈德亮认为,当今中西科研领域的差距不在硬件而在于文化,更多的是一种理念的不同。“中国的教育不够让人自信,不能容忍个性发展等,这种现象转变到科研上的显著特点,就是公开讨论科学问题的机会偏少,更不鼓励参与者提出尖锐的问题。”因此,要改变科研文化,使青年科学家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责任编辑:) |